01905游戏网:一个值得信赖的游戏下载网站!

01905游戏网 > 资讯攻略 > 揭秘历史瞬间: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的震撼别称!

揭秘历史瞬间: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的震撼别称!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24-11-03

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又称双十二事变

揭秘历史瞬间: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的震撼别称! 1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又称双十二事变。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中国当时的政治格局,也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奠定了基础。本文将从多个维度详细探讨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其历史意义。

一、背景

1935年,中国正面临着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华北事变后,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与此同时,国民党内部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指导下,继续对中国我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进行“围剿”。

1935年秋,经过长征的红军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会师。同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王明等人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和中共中央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

9月20日,蒋介石在西安设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调东北军入陕西和甘肃剿共。东北军在劳山战役和直罗镇战役中遭受重创,士气低落。1936年1月,主席、周恩来、彭德怀等联名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2月,中共宣布开始东征抗日。4月9日,张学良驾机飞抵延安会见周恩来。经过多次接触和协商,双方达成了抗日救国的共识。

然而,蒋介石始终拒绝停止内战和联共抗日的主张,并准备将张学良的部队调离。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由南京飞抵西安,严令张学良、杨虎城率部“进剿”红军。面对这一局面,张学良和杨虎城决定采取极端手段,劝谏蒋介石改变国策。

二、经过

1936年12月12日清晨,按照张学良和杨虎城商定的计划,东北军一部包围了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同时,第十七路军控制西安全城,扣留了在西安的国民党军政要员陈诚、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人。这一事件史称“西安事变”。

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和杨虎城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停止一切内战;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的通电,即救国八项主张。

事变当天,中共中央做出了多项决定,明确了自己的任务,包括拥护张学良、杨虎城的革命行动,立即在西安召集抗日救亡代表大会,防止日本乘机发动侵略,发动抗日派、严防亲日派,稳定与争取各实力派积极站在抗日救亡方面,争取英、美、法三国的谅解与赞助等。

事变消息传出后,国内外反响强烈。南京中央政府召开会议,决议剥夺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一切职务,交军事委员会严办,并任命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于右任为陕甘宣抚大使。宋美龄在得知事变消息后,邀请澳籍友人端纳到寓所共商对策,并决定前往南京与蒋介石会合。

三、和平解决

南京方面在了解张学良和杨虎城并不想加害蒋介石,而希望和平解决事变的态度后,于12月22日正式派出谈判代表宋子文、宋美龄到西安,与西安方面谈判。12月23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同宋子文、宋美龄进行了会谈。

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主张。1936年12月25日,双方达成了协议,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实现了国内和平,更为国共合作抗日创造了条件。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开始。国共两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共同抵抗日本侵略,最终取得了胜利。

四、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推动了国内和平的实现。这一事件打破了国民党内部的分裂和争斗,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其次,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展示了中国我党的高瞻远瞩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事变发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