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穆彰阿与曾国藩之间的深厚关系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24-11-04
穆彰阿与曾国藩,两位清朝道光年间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关系复杂而深刻,不仅体现在官场上的相互提携,更在于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与思想共鸣。穆彰阿,字子朴,号鹤舫,郭佳氏,满洲镶蓝旗人,出身于官僚世家。嘉庆十年(1805年),穆彰阿考取进士,但嘉庆帝在位期间,他的官运并不佳,尽管在中央六部几乎干了个遍,却始终只是担任侍郎(相当于副部级),从未担任过尚书(相当于正部级)。这些经历让他对官场险恶有了切身体会,为了获取更大的权势,他逐渐变得世故圆滑,逢迎拍马,结党营私。然而,嘉庆廿五年(1820年)嘉庆帝驾崩,道光帝即位,这对穆彰阿来说仿佛是命运的转机。此后,他开始官运亨通,一路青云直上,升至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掌翰林院,权势炙手可热。
道光十八年(1838年),穆彰阿出任会试大总裁,这一年,27岁的曾国藩第三次赴京参加会试。曾国藩,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在这次会试中,曾国藩顺利地考中第38名进士。然而,殿试后,他仅考取第三甲第42名,赐同进士出身,这让他感到十分郁闷,因为三甲进士进入翰林院的希望十分渺茫,一般只能分发到各部任主事,或到各省当县令。进不了翰林院,意味着他将终生沉沦官场底层,默默无闻。因此,他一度想放弃朝考。
幸运的是,曾国藩的好友郭嵩焘提醒他去找湖南老乡、时任御史的劳崇光,看看能否找到出路。劳崇光是个爱才且结交广泛的人,他十分欣赏曾国藩的才华,并答应如果将来需要帮忙,他将尽力而为。劳崇光知道穆彰阿愿意接纳一些青年才俊,因此他建议曾国藩将自己的诗文送给穆彰阿,以扩大影响。虽然曾国藩没钱给穆彰阿送礼,但他还是将自己的诗文送了上去。穆彰阿作为满洲官员中少有通过进士正途步入官场的人,明白读书人的心酸,颇为爱惜人才。他读过曾国藩的诗文后,立即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名不可多得的人才,便经常在道光皇帝面前推荐曾国藩。
穆彰阿主持了多次会试,批阅过数千份试卷,他发现曾国藩的策论尤为出色。曾国藩在策论中写道:“皇帝不可能遍知天下事,所以要委任贤官,官员好坏,他不可能都知道,这就要靠身边人推荐。然而身边人所称赞的,未必都是好官,左右所否定的,未必都是坏官。……好官往往有正直的节操,不哗众取宠,不标新立异,不离经叛道。”这番话深得穆彰阿的赞同,他当即圈定曾国藩为翰林院庶吉士,排名时列为一等第三名。在道光皇帝面前,穆彰阿更是将曾国藩的诗文大大称赞了一番,并针对道光皇帝极重天伦的特点,特别禀报曾国藩家祖父母、父母、弟妹、妻子、儿女一应俱全,堪称有福之家。道光皇帝粗略浏览了一遍曾国藩作的诗文,觉得清明通达,于是用朱笔将名字划为第二名。
当晚,穆彰阿接见了来拜谒的曾国藩,对他进行了面试考察。他勉励曾国藩:“翰林院是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要地,藏龙卧虎,起点高,你一生事业从此地发祥,愿好自为之!”穆彰阿一番话,让曾国藩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感动得泪眼朦胧。他当即虔诚地表示,将永不忘恩师今晚谆谆教诲,永不忘恩师大恩大德,立志做一个对国家有用之人,以报知遇之恩。穆彰阿十分满意,他久居宰辅之位,阅人无数,知道这个湖南乡下读书人的一番誓言是真心话。这种质朴实在之人,一旦确立一种信念,产生一种情感,便会终生不变。
穆彰阿还顺便将话题转向当时的国家大事。道光十八年(1838年),正是鸦片战争爆发前夕,英国人在东南沿海挑衅,小规模冲突接连不断。清廷在对待英国人的问题上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穆彰阿是主和派,但没几个追随者。借此机会,他想测试曾国藩的政见是否与自己合拍。他谦和地问:“这几年,英国人在东南沿海屡屡滋扰。去年,东印度公司率海军在广州耀武扬威,老夫承蒙皇上信任,权中枢之位,内事好办,惟独对此事,深感难以
- 上一篇: 端午节粽香里的深厚寓意与文化传承
- 下一篇: 如何找到百度APP中的AI相机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