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经典小品回顾:那些年的笑点,终篇难以逾越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24-11-06
春晚,这个陪伴着无数中国人度过新春佳节的盛宴,总是能带来欢声笑语,尤其是那些经典的小品,更是让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盘点那些历年春晚的经典小品,看看哪一个能成为你心中的“最后一个无人超越”。
1983年,《逛厂甸》
提到春晚小品,就不得不提1983年的《逛厂甸》。这部小品由斯琴高娃和严顺开表演,虽然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搞笑的动作语言,但凭借两位优秀演员的精彩演绎,它依然成为了春晚史上的首部小品。把正当红的虎妞与正当红的阿Q放在一起,即便他们不做表演,观众也爱看。
1984年,《吃面条》
如果说《逛厂甸》开创了春晚小品的先河,那么1984年的《吃面条》则真正将小品这一艺术形式推向了全国观众的视野。这部小品由陈佩斯和朱时茂表演,他们在宾馆苦熬数月,最终捣鼓出了一部具备划时代意义的作品。这部小品不仅有情节、有矛盾冲突、有主题,还让观众看到了两位演员炉火纯青的表演技巧。
1986年,《羊肉串》
从《吃面条》大获成功开始,陈佩斯与朱时茂便在春晚舞台一发不可收拾。1986年,他们带来了《羊肉串》。在这部小品中,陈佩斯扮演了一个卖羊肉串的小贩,以其幽默风趣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据说新疆的羊肉串能火,也和这部小品有着莫大的关系。
1989年,《英雄母亲的一天》
在连续参加数届春晚之后,赵丽蓉终于凭借1989年的《英雄母亲的一天》取得了空前成功。在这部小品中,赵丽蓉饰演了一位质朴的英雄母亲,与侯耀文饰演的电视导演产生了许多诙谐幽默的碰撞。赵丽蓉用其一贯的质朴语言和生活方式,给观众带来了欢声笑语,也让人记住了那句“司马缸砸光”。
1990年,《主角与配角》
1990年,陈佩斯与朱时茂再次携手登上春晚舞台,带来了他们的巅峰之作《主角与配角》。这部小品讽刺了不道德、不健康的商业行为,用假冒伪劣产品欺骗顾客,挣昧着良心的“黑心钱”。小品很有创意、富有时代气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这一年,小品正式取代相声成为春晚的第一主角。
1992年,《我想有个家》
1992年,赵本山凭借《我想有个家》成功在春晚舞台上获得了小品类节目三连冠。这部小品讲述了赵本山和黄晓娟饰演的一对恋人,在寻找家的过程中发生的趣事。小品被赵、黄演绎得非常感人,也非常温情。它不仅让观众看到了赵本山的搞笑天赋,还让人感受到了小品背后的温情与感动。
1992年,《妈妈的今天》
在沉寂了3年之后,赵丽蓉凭借1992年的《妈妈的今天》又杀回了小品一线位置。这部小品中,赵丽蓉给大家贡献了“探戈就是趟着趟着走”等一大堆名言。更重要的是,赵丽蓉在这部戏里,还与干儿子巩汉林擦出火花,并为他们日后辉煌埋下了伏笔。
1993年,《张三其人》
1993年,赵本山在春晚舞台上的三连霸终于被终结了。而终结赵本山的,则正是小品界的“祖师爷”——严顺开。他表演的《张三其人》这部小品,矛盾冲突是一波接着一波。如果拿捏不好,这部小品会显得非常乱。但严顺开拿捏住了,最终将这部小品成功串联成了一部经典。
1994年,《打扑克》
1994年的《打扑克》由黄宏和侯耀文表演,这部小品以名片代替扑克打牌,通过秘书管董事长、小报记者通杀的笑料,把商业经济大潮中的种种现象全串联起来针砭一番。黄宏在这部小品里,几乎将所有的社会“怪现状”都巧妙地讽刺了一遍,展现了他出色的编剧能力。
1995年,《如此包装》
《英雄母亲的一天》与《妈妈的一天》虽然也很经典,但真正奠定赵丽蓉地位的,却是1995年的《如此包装》。在这部小品中,赵丽蓉为了“取悦”观众,不仅唱起老本行评剧,还讲起了英语,说起了rap,跳起了舞。这部小品不仅让观众看到了赵丽蓉多才多艺的一面,还让她成为了小品界的传奇人物。
1996年,《机器人趣话》
从1991年开始,蔡明就成了春晚常客。她在春晚上的表演非常卖力,尤其是《
- 上一篇: 汶川地震具体日期及年份
- 下一篇: 掌握秘诀:轻松告别不良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