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05游戏网:一个值得信赖的游戏下载网站!

01905游戏网 > 资讯攻略 > 古人男子通常如何自称?

古人男子通常如何自称?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24-11-11

古时男子自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自古以来便有着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在古代社会,男子自称不仅是对自己身份的一种界定,更是礼仪、谦逊与自尊的体现。从先秦时期的“余”、“吾”,到汉唐时代的“我”、“某”,再到宋明清的“小生”、“小可”,男子自称的变化,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和社会习俗。

古人男子通常如何自称? 1

在先秦时期,男子自称多采用“余”或“吾”。《诗经》中,便不乏这样的例子,如“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离骚》),这里的“余”便是诗人屈原的自称。又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这里的“吾”是郑伯的自谦之词。此外,“予”也是这一时期男子自称的一种,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尽管此句出自宋代周敦颐之手,但“予”作为自称,在先秦时期同样存在。

古人男子通常如何自称? 2

随着历史的演进,到了汉代,男子自称开始有了更多的变化。除了继续使用“吾”、“余”之外,“我”这一自称也逐渐流行开来。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忤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谨再拜。”其中的“仆”和“我”便是司马迁的自称,前者体现了他的谦逊与自省,后者则更加直接地表达了他个人的情感与立场。

到了唐代,男子自称进一步丰富,除了“我”、“吾”之外,“某”也开始被广泛使用。如杜甫在《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虽然诗中并未直接出现杜甫的自称,但在书信、文章等场合,杜甫常用“某”来指代自己,如“某启:近奉违,不获展奉,积思成疾,伏惟钧安”(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此外,“鄙人”、“不才”等自谦之词也开始出现,如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自称“鄙人”,表达了自己的谦逊与自省。

宋代以后,男子自称更加多样化,且更加注重礼仪与谦逊。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里的“老夫”便是苏轼的自谦之词,既体现了他的年龄与阅历,又透露出他的豪情与壮志。同时,“小生”、“小可”等自称也开始流行,多用于文人墨客之间,如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虽然辛弃疾在诗中并未直接自称“小生”或“小可”,但这些自称在当时的文人群体中确实非常流行,体现了他们的文雅与谦逊。

明清时期,男子自称继续沿用前代的传统,同时也有新的变化。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常用“我”、“小生”等自称,如“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既体现了他的个性与情感,又符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同时,“愚兄”、“在下”等自谦之词也频繁出现,如《水浒传》中,宋江常自称“愚兄”,表达了对兄弟的尊重与谦逊。

综上所述,古时男子自称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直接到含蓄的演变过程。这些自称不仅是对自己身份的一种界定,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它们如同一个个生动的符号,记录着古代社会的礼仪与习俗、文化与情感。在今天看来,这些自称或许已经失去了它们原有的实用价值,但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与审美价值却历久弥新,成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感受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