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中国经典名菜:正宗佛跳墙详细制作秘籍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24-11-13
中国经典名菜正宗佛跳墙的详细做法
佛跳墙,又名福寿全,是福建省福州市的一道特色名菜,属闽菜系。它被誉为“中华第一汤”和“闽菜第一状元”,常常出现在顶级宴会上招待贵宾。这道菜历史悠久,传说在清朝道光年间,福建官钱局的官员宴请福建布政使周莲时,席间的一道福寿全让周莲极为满意。后来,他让自家的厨师在原菜基础上加入了多种海鲜,使整个菜品更加丰富、味道鲜美可口。在一次文人聚会的筵席上送上此菜后,文人们尝后纷纷叫好,有人即席赋诗曰:“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从此,这道菜就被命名为“佛跳墙”。
正宗的佛跳墙用料考究、制作复杂,需要精选多种珍贵食材,经过长时间的泡发、煨制而成。下面将详细介绍正宗佛跳墙的制作方法。
一、主要食材
佛跳墙的主要食材包括鲍鱼、海参、花胶、鲍螺、牛蹄筋、鱼肚、干贝、素翅等多种海产品,以及山野间的顶级香菇、鲜嫩的笋尖等材料,再配以猪肉、鸡肉、蹄筋、火腿等肉类,几十种甚至近百种材料共同组成这道豪华佳肴。
鲍鱼:需要选用“国产九头鲍鱼”,去壳后处理干净,去除杂质,经过长时间泡发和煲制。
海参:选用日本关东的海参,发制时长4天,浸泡、炖煮、清洗内脏,再浸泡两天。
花胶:发制时长2天,经过浸泡、蒸煮、泡发等多个步骤。
蹄筋:发制时长3天,浸泡、炖煮、保温储藏。
鸡肉、猪肉:用于高汤的熬制,需与鲍鱼、火腿等一同煲制。
香菇、笋尖:山珍的代表,增添菜肴的鲜香和口感。
二、辅助材料
除了主要食材外,还需要一些辅助材料来调味和提香,如福建老酒、高汤、姜片、葱段、料酒、盐等。
福建老酒:用于提香,使菜肴更加浓郁。
高汤:用老母鸡、排骨、火腿等材料熬制而成,为佛跳墙提供鲜美的底味。
姜片、葱段、料酒:用于去腥增香。
盐:调味,适量添加。
三、制作步骤
1. 食材处理
鲍鱼处理:鲜鲍鱼去壳,处理干净后,用文火与老母鸡、赤肉、排骨、金华火腿一同煲制48小时。
海参处理:海参浸泡12小时后,用7倍纯净水炖煮,每天早晚各烧开1次,发后清洗内脏,再次用纯水+冰块浸泡2日。
蹄筋处理:蹄筋浸泡12小时后,大火煮开,文火煮10分钟,关火加盖保温,早晚各煮一次,放入冰箱保鲜层储藏。
花胶处理:花胶浸泡24小时后,大火烧开,加盖保温30-60分钟,揭盖用凉水冲凉,放入冰箱保鲜层储存。还需蒸锅内加入适量料酒,花胶内塞入姜片,上汽后蒸5分钟,放入纯净水中浸泡48小时,中间换一次水。
鸡肉处理:鸡肉凉水下锅,加入料酒、姜片、葱段,大火煮开后2分钟即可捞入凉水备用。
2. 食材泡发与准备
所有食材在处理完成后,需要用荷叶包住,以防香气散掉。
将所有准备好的食材,如鲍鱼、海参、蹄筋、花胶、鸡肉、香菇、笋尖等放入砂锅内。
3. 高汤熬制
用老母鸡、排骨、火腿等材料熬制高汤,小火慢炖数小时,直至汤色清亮、味道浓郁。
4. 煨制佛跳墙
将准备好的食材和高汤一同倒入砂锅内,加入适量的福建老酒和料酒。
大火烧开后转小火,加入适量的盐,继续小火炖煮50分钟。
在关火前6分钟,将海参和鲍鱼倒入砂锅内,因为这两种食材不宜炖煮太久,以免影响口感和营养价值。
5. 调色调味
为了使佛跳墙的色泽更加诱人,可以在炖煮的最后阶段加入一些胡萝卜和南瓜泥,打成泥状后倒入砂锅中一同炖煮,增添色泽和口感。
6. 出锅装盘
炖煮完成后,将佛跳墙装入精美的器皿中,注意保持汤汁的浓郁和食材的完整。
可以撒上一些葱花或香菜作为点缀,增加色彩和香气。
四、特点与品鉴
正宗的佛跳墙成菜后,软嫩柔润,浓郁荤香,又荤而不腻,味中有味。各种食材在煨制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形成了独特的香味。在煨制过程中,几乎没有香味冒出,反而在开坛之时,只需略略掀开荷叶,便有酒香扑鼻,直入心脾。盛出来的汤浓色褐,厚而不腻,口味无穷。
品鉴佛跳墙时,可以先品尝汤汁,感受其浓郁的香气和鲜美的味道;再品尝各种食材,感受其软嫩柔润的口感和各自独特的味道。这道菜既有共同的荤味,又保持各自的特色,让人回味无穷。
五、现代改良与普及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口味的变化,佛跳墙也进行了大量的改良和创新。现代版的佛跳墙在食材选择上更加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珍贵食材,而是结合现代人的口味和养生理念,选用更适合现代人口味的食材。同时,制作工艺也进行了简化,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品尝到这道经典的闽菜。
改良后的佛跳墙价格更加接地气,让许多本来吃不起这道菜的人有机会品味这道昂贵的佳肴。这些平价的佛跳墙走进人们的生活,满足老百姓的同时,也在延续这道中华名菜的生命。
总之,佛跳墙作为一道经典的中国名菜,其制作工艺繁琐、用料考究,但成菜后的美味和营养价值却是无可比拟的。无论是在正式的宴会上还是在家庭聚餐中,佛跳墙都能成为一道令人惊艳的佳肴。通过了解其制作方法和品鉴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品尝这道经典的闽菜。
- 上一篇: 探索诗歌的多彩世界:分类大盘点
- 下一篇: 揭秘:为何当局者易迷,旁观者却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