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05游戏网:一个值得信赖的游戏下载网站!

01905游戏网 > 资讯攻略 > 《敕勒歌:四野(ye)苍茫,天高地阔的壮丽画卷》

《敕勒歌:四野(ye)苍茫,天高地阔的壮丽画卷》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25-01-03

敕勒歌里的野,究竟该读yě还是yà?

《敕勒歌:四野(ye)苍茫,天高地阔的壮丽画卷》 1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四野(ye)苍茫,天高地阔的壮丽画卷》 2

这首《敕勒歌》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它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流传于北朝的乐府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颂了大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著的一致好评。对它的学术评价,可以简单参见以下两条:

《敕勒歌:四野(ye)苍茫,天高地阔的壮丽画卷》 3

清人沈德潜评此诗:“南北朝乐府大半篇幅劲健,而言词质直,意旨明朗,天然浑厚,唐初犹袭其体。”(《古诗源》卷十一)

近人王国维称赞它“高莽苍凉之气,自在其中”。(《宋元戏曲史》)

然而,就是这么一首名诗,在朗诵或演唱的时候,却存在一个小小的问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和“天苍苍,野茫茫”两句中的“野”字,该如何发音呢?

学过这首诗的朋友,大概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读yě啊!翻开我们的语文课本,也确实标注的是yě。

但是,如果我们细心检索的话,就会发现,在一些正式出版的朗诵专辑、配乐诗朗诵乃至儿童歌唱专辑中,“野”这个字,很多都被读作yà。那么,这种读法,有道理吗?

事实上,当我们翻开古代韵书的时候,就会发现,这种读法不但有道理,而且,还是古人的主流读法。

我们先来看看《广韵》。《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官修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被使用的一部重要韵书,是上承《切韵》、下启《中原音韵》的一部重要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等人奉诏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根据前代《切韵》《唐韵》等韵书修撰而成,是宋代的官韵。

在《广韵》中,“野”这个字被收入“上声马韵”,反切是“羊者切”,注音为yǎ(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现代汉语中这个反切音大致读作yǎ,而不是yà,但属于同一个韵部)。也就是说,在唐宋时代,“野”字读yǎ,是标准的读书音,至少是符合当时韵书规定的官方读音。

当然,有人会说,《广韵》反映的是唐宋时代的语音,那么,南北朝时代的“野”字,是否读作yà(或相近的音)呢?

我们再看看《广韵》之前的一部重要韵书——隋代陆法言撰写的《切韵》。《切韵》分193韵,已佚失,但其音系被《广韵》所继承,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广韵》来窥探《切韵》的大致内容。在《切韵》时代,“野”字同样被归入“马”韵,属于上声字,这就进一步证明了,“野”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应该读作yǎ(或相近的音),至少是属于“马”韵的。

如果,我们再往前追溯,情况也是如此。成书于东汉末年的《说文解字》中,“野”被解释为“郊外也。从里予声”,没有直接给出读音,但清代段玉裁在给《说文》做注的时候,引用了《唐韵》反切,也就是“羊者切”,说明在清代学者看来,“野”字在上古时代(至少是汉代)的读音,也是和“马”韵相合的。

事实上,如果我们用客家话、粤语、闽语等古代汉语方言的残留去读这首诗,也会发现,“野”在这些方言中,也大都读作yǎ(或相近的音),而不是普通话中的yě。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至少在古代,“野”这个字是读作yǎ(或相近的音)的,至少在韵书中是如此规定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都读作yě呢?

语音是发展变化的,从古代到现代,汉语的语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变化过程中,有些字依然保持了古代的读音,有些字则变得和古代完全不一样了。像“野”这个字,从韵书的规定看,至少从南北朝开始,到唐宋,再到清代,读音都是属于“马”韵的,也就是我们今天大致读作yǎ的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读音逐渐发生了改变,到了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就读作yě了。

这就涉及到一个古音今读的问题。在读古诗的时候,尤其是像《诗经》《楚辞》汉乐府乃至唐宋诗词的时候,为了押韵,我们往往要把一些字的读音读作它们的古音,而不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不能读作“xié”;“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不能读作“shuāi”;“但使龙城飞将在(xiànɡ)”,不能读作“jiànɡ”;“乌衣巷口夕阳斜(xiá)”,不能读作“xié”,等等。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读《敕勒歌》的时候,为了押韵,“野”这个字,也应该读作yà(或相近的音,考虑到古今语音的变化,以及押韵的宽泛性,这里不强求yà,yǎ等音亦可),而不是现代汉语中的yě。

当然,有人会问,按照韵书的规定,“野”在《广韵》中是上声字,为什么在读《敕勒歌》的时候,大家都读作去声(yà大致为去声)呢?

这里涉及到一个古代诗歌平仄声调的问题。事实上,在上古时代,并没有平上去入四声的分别,而是只有平仄两大类。到了中古时代,也就是南北朝到唐宋,才有了明确的四声分法。但是,诗歌的平仄,却并不是完全按照四声来划分的,而是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其中,平声就是平,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又因为入声字发音短促,和另外三种声调区别较大,所以在唐以后的诗歌格律中,往往又把上去入三声分为仄声中的“上声”“去声”和“入声”三类。但在南朝齐梁时期,人们刚刚开始区分四声,还没有仄声中再分上声去声和入声的意识,所以,当时的人在读诗的时候,只要是仄声字,不管是上声去声还是入声,都可以互相押韵。比如沈约的《八咏诗·登台望秋月》中,就有“泬寥清景外,萧条凉叶下。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莽”的句子,“下”是去声,“莽”是上声,但在南朝人看来,并不影响它们押韵。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明白了,“野”虽然在上古和中古时代属于上声字,但在南朝人看来,它和去声字押韵,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事实上,如果我们用客家话等古代汉语方言去读这首诗,也会发现,“野茫茫”和“见牛羊”之间的押韵,也是非常和谐的,并不会因为声调的不同而产生拗口的感觉。

当然,诗歌的押韵,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会受到时代、地域、方言乃至诗人个人习惯的影响,所以,在古诗中,出韵的情况也并不少见。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是应该遵循当时的语音规定和诗歌押韵的普遍习惯,来正确朗诵古诗的。所以,在读《敕勒歌》的时候,“野”这个字,我们还是应该读作yà(或相近的音),而不是y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