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养殖方法与技巧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24-11-27
怎样养殖水蛭
水蛭,俗名蚂蟥,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载,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内陆淡水水域内生长繁殖,是中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其干制品泡制后中医入药,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清瘀、闭经、跌打损伤等功效。近年新发现水蛭制剂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抗癌方面具有特效。它在历史上以自然捕捞为主,因近年农药、化肥等滥用,及工农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野生自然资源锐减,随着水蛭药用价值的深度开发,其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中国南方在1995年前后,开始捕捞自然苗种,首次进行人工饲养,获得成功。由于苗种采集较困难,放养密度疏(每亩约100~500条),因此产量有限。目前江浙一带已发展到人工繁殖苗种。
一、生活习性
水蛭属冷血环节动物,在中国南北方均可生长繁殖,它生活在淡水中的水库、沟渠、水田、湖沼中,以有机质丰富的池塘或无污染的小河中最多。生长适温为10-40℃,北方地区低于3℃时在泥土中进入蛰伏冬眠期,次年3-4月份高于8℃时出蛰活动。水蛭为杂食性动物,以吸食动物的血液或体液为主要生活方式,常以水中浮游生物、昆虫、软体动物为主饵,人工条件下以各种动物内脏、熟蛋黄、配合饲料、植物残渣,淡水螺蚌贝类等以及各类陆生昆虫的主食,它食性杂而嗜吸动物血。
二、苗种的来源与选育
1. 苗种的来源:
(1)在自然界中捕捉:水库中水蛭资源丰富,可在春天或初夏水蛭繁殖季节,到水库等水域捕捉种蛭,在捕捉时,选择健壮粗大的水蛭做种,并分辨雌雄。
(2)在市场上购买:春季或深秋,市场上常有出售鲜活水蛭的,可适时购买一些大的做种用。
(3)人工繁殖:春季选购一些宽体金线蛭做种,人工繁殖。
2. 苗种的选育:用于养殖的水蛭种类很多,但目前人工养殖大多数选择体大、健壮、易饲养的宽体金线蛭。一般要求个体健壮,活泼好动,体表光滑,颜色鲜艳,体长6厘米以上为好。
三、养殖场的建造
选排灌方便、避风向阳处建池,一般池宽3米、深1米,长度不限。也可利用废弃的池塘、沟渠等加以改造。池中水深保持0.5-0.6米,池底放些石块和树枝,供水蛭栖息,池中还可栽培一些水草等植物,为水蛭提供一个荫凉的生活环境。小规模养殖,可利用庭院、阳台等地,建些小型水泥池,进行立体养殖。
四、养殖管理
1. 投喂:金线蛭主要取食螺类、蚯蚓等无脊椎动物及哺乳动物的血液,人工饵养可用螺肉、蚌肉、畜禽血等,也可喂些大豆粉、米糠等植物性饵料。一般情况下,每7天投喂一次,投喂时将饵料均匀地投放在养殖池四周的平台上,让蚂蟥自由取食。投喂量应根据蚂蟥的取食情况灵活掌握,以投喂后2小时左右吃完为宜。
2. 管理:一是调节水质。蚂蟥虽能在污水中生长,但由于人为因素的干扰,水体污染严重,加上化肥、农药的滥用,导致蚂蟥养殖池的水质恶化,所以要注意经常换水,一般要求每7天换一次水,保持水质清新。换水时要防止流入农药、化肥水。二是越冬管理。气温降至10℃以下时,蚂蟥停止摄食,钻入土中冬眠,此时最好把养殖池中的泥捞到塑料薄膜或盆、缸中,置于阳面室内,使其自然冬眠,室温保持在4-10℃。春暖时,蚂蟥即可复苏。也可把养殖池中的土挖出,堆在避风向阳的畦地上,使其自然越冬,待春暖时再把土放回池中。
五、病害防治
虽然蚂蟥的生命力很强,一般不会生病,只要按时投喂、管理得当,就可避免病害的发生。但如果管理不善、投喂不及时,也会引起蚂蟥消瘦、活力下降,甚至死亡。因此,在日常管理中,要经常观察蚂蟥的活动情况,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措施。
六、采收与加工
水蛭养殖周期较长,一般从春季放养到冬季收获,也有当年春季放养当年秋季收获的。水蛭收获时,先将池中水排尽,用网捞出或用竹片刮起,收集时,注意不能用力过大,以免将水蛭体弄破。收获的水蛭要及时加工,加工的方法是将水蛭用线穿起,悬挂在阳光下晒干或阴干。晒干的要放在干燥通风处保存,防潮防虫蛀。
水蛭的采收与加工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将活的水蛭放入盛有5%—10%食盐水的容器中,经10—20分钟水蛭即死亡,然后将水蛭体洗干净,放在宽口竹篓里晒干或在60℃左右的烘房内烘干。二是在清水里放上一点食用碱,再把活的水蛭放进去,待水蛭死后,把水蛭体内的污物排净,洗净后晒干或烘干。加工后的水蛭以干燥、无杂质、虫蛀、霉烂者为佳。
近年来,由于化肥、农药等滥用,及工农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野生自然资源锐减,随着水蛭药用价值的深度开发,其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水蛭即可药用,也可食用,还可用于保健,市场需求量逐年上升,发展水蛭养殖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水蛭养殖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易饲养、易管理、成本低、效益高等特点,是农民致富的好门路。
- 上一篇: 揭秘!轻松查看你在抖音的注册岁月
- 下一篇: 女人十个手指戴戒指分别代表什么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