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泥鳅养殖秘籍:从入门到精通的实用方法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24-11-05
泥鳅的养殖方法
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素有水中人参之美誉,而且泥鳅还具有药用价值,是人们所喜爱的水产佳品。近年来由于农药、化肥及工业废水等污染,天然泥鳅资源日趋减少,因此发展泥鳅养殖不仅有必要,而且是适时之举。现将泥鳅的高效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池塘条件
池塘养殖泥鳅,可选靠近水源,水质清新无污染,方便排灌,交通便利的地方建池。池塘面积可大可小,以200\~400平方米为宜,水深50\~70厘米,池底略平坦,底层淤泥15\~20厘米,池埂坚固不漏水,池四周用砖石砌成,也可用网片、竹篱笆或水泥板围起,池底略向排水口倾斜,以便排水和捕捞。进、排水口用铁丝网或塑料网拦住,以防泥鳅逃跑及敌害生物进入。池塘建好后,需清池消毒,每亩用生石灰75\~100千克,化水后全池泼洒。
二、苗种放养
池塘养殖泥鳅,一般每平方米水面放养150\~250尾。苗种放养前,要用2\~4%的食盐水或高锰酸钾溶液浸浴消毒10\~15分钟,以杀灭体表病原体。浸浴消毒后的泥鳅苗种即可放养入池,进行人工养殖。
三、饲料投喂
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养殖过程中,可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小麦粉、豆饼粉、米糠、豆渣、鱼粉、动物内脏、蝇蛆、蚯蚓、水生昆虫、螺蚌肉、蚕蛹粉、黄粉虫、菜叶、水草以及商品饲料等。人工养殖时,可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也可投喂一些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鲜活饵料。植物性饲料包括麦麸、米糠、豆渣、饼类、菜叶、瓜果等;动物性鲜活饵料包括螺、蚌、蚯蚓、小杂鱼、昆虫、蝇蛆、蚕蛹、黄粉虫等。不同生长阶段,其摄食特性有所差异,苗种阶段,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类、溞类等,也摄食人工投喂的轮虫、蛋黄、豆浆等;成鳅阶段,主要摄食小型甲壳类、昆虫幼虫、水蚯蚓、螺蚌肉、丝蚯蚓、植物根茎、种子、菜叶、腐殖质等,人工养殖时,主要投喂麦麸、米糠、豆渣、饼类、菜叶、瓜果、浮萍、水草、蝇蛆、蚯蚓、螺蚌肉、蚕蛹粉、黄粉虫、小杂鱼、鱼粉、配合饲料等。
泥鳅的食欲与水温有关,水温在25\~27℃时,食欲最旺,28℃以上,食欲减退,超过30℃或低于15℃则停止进食。因此,夏季应在食台上方搭遮荫棚,避免烈日直射,使水温不超过30℃;冬季要加强防寒保暖措施,使水温不低于5℃。水温适宜时,每天上午8\~9时,下午3\~4时各投喂1次,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5\~10%,水温在15\~20℃或28\~30℃时,每天上午或下午投喂1次,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2\~5%,水温低于10℃或高于30℃时,可不投喂或少投喂。投喂的饲料要新鲜、无污染、无腐烂变质、无毒性,不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
四、日常管理
1. 水质管理:泥鳅既可用鳃呼吸,又可用皮肤和肠进行辅助呼吸,因此,耐低氧能力很强,即使水中溶氧降到0.16毫克/升时,仍能生存。但人工养殖时,为了促进泥鳅快速生长,提高养殖产量,池塘水质应保持清新,溶氧量在3毫克/升以上,pH值在7.0\~7.5之间。池塘要勤换水,一般每周换水1\~2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4\~1/3。换水时,应先用密网将池水中的残渣、粪便和敌害生物等捞出,然后再注入新水。在高温季节,
- 上一篇: 轻松学会:醋泡姜的自制秘籍
- 下一篇: 手机新商盟订烟快速登录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