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学会泥鳅高效养殖技巧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24-11-05
泥鳅养殖全攻略
泥鳅是一种肉质细嫩、味道清爽鲜美、营养丰富的水产品,同时因其适应能力强、易养殖和运输方便等优点,成为农民朋友们理想的养殖对象之一。以下是关于泥鳅养殖的详细指南,旨在帮助养殖者全面了解并掌握泥鳅养殖的关键技术。
一、养殖环境准备
1. 水源与水质
泥鳅养殖需要充足且清洁无污染的水源。水质应保持清新,无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水源进排水方便,且要求进排水系统分开,避免交叉感染。pH值应在6.5-7.2之间,呈中性或弱酸性,溶解氧含量应在2毫克/升以上。
2. 池塘选择与建造
池塘养鳅一般选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地势平坦、通风向阳、进排水方便、交通便利的地方。池塘形状可多样,长方形、东西走向较好。池深70-10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底铺15-20厘米厚的肥泥。苗种池面积50-100平方米,条件好的可用聚乙烯塑料膜覆盖池壁,以防逃和保湿。整个养殖场四周用石棉瓦片或铁丝网围网,防止蛇、鼠等大型敌害生物进入。
3. 养殖模式
泥鳅的养殖模式多样,包括池塘养殖、庭院养殖、坑塘养殖和稻田养殖等。不同的养殖模式对应不同的池塘建造标准和养殖管理。例如,稻田养殖需选择弱酸性、少泥沙、保水性好的稻田,养殖前需高筑田埂,设置防逃网,并在田中或四角挖集鱼坑,便于日后捕捞。
二、池塘消毒与施肥
1. 清塘消毒
放养前应进行池塘清淤和消毒。清淤是将池底淤泥翻耕并充分氧化曝晒,曝晒时间不少于1个月。消毒可用生石灰,每亩用量100-150千克,杀灭病菌、寄生虫和改善底质。也可使用漂白粉,每亩用量4-5千克。消毒后5-7天,蓄水10-20厘米。
2. 水质管理
泥鳅苗种刚入池时,水深保持在10-20厘米,随泥鳅生长逐渐加深水位。水质管理包括适当肥水,使水色呈黄绿色,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根据池塘水质状况,适时用田螺、微生物制剂改良水体,每隔15-30天用1-2ppm的漂白粉消毒,以达到灭菌防病目的。
三、苗种选择与放养
1. 苗种选择
选择体质健壮、活动力强、体表光滑、无病无伤的泥鳅苗种。规格整齐的泥鳅苗种生长速度一致,易于管理。体长5-7厘米的苗种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80-100尾。
2. 放养时间
放养时间最好避开泥鳅的繁殖季节,一般在2-3月份或6月中旬之后。苗种放养前,应使用3%-5%的食盐水进行消毒,浸洗时间为5-10分钟,以降低水霉病的发生率。
3. 放养方法
将运输来的泥鳅苗在上风处缓慢放入网箱内,注意不要把水搅浑。放苗时,袋内水温必须与池水水温接近,以免温差过大导致泥鳅苗应激反应。
四、饲料与投喂
1. 饲料种类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饲料来源广泛。天然饵料有水蚤、蚯蚓、蝇蛆等,人工饲料有米糠、豆饼、豆渣、血粉、麦麸等。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应在30%左右,粒径2.3毫米以内。
2. 投喂量
泥鳅的摄食量与水温密切相关。水温15℃时,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2%;水温20-28℃时,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3%-4%。日投喂量根据季节不同而调整,3月份为泥鳅总体重的1%,4-6月为4%,7-8月为1%,9-10月为4%。投喂应定时、定量、定点,每天投喂2-3次,投喂量以泥鳅在3-4小时内吃完为准。
五、日常管理
1. 水质管理
经常注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天气闷热时,池水易缺氧,如发现
- 上一篇: 揭秘!冷漠与小曼的真实关系:是夫妻还是另有隐情?
- 下一篇: 如何绘制火柴人?